【环球网】聚焦冰雪资源 新疆启动“伊犁州-阿勒泰地区积雪特性及灾害分布调查”

  202431日至7日,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继续开展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围绕新疆伊犁州-阿勒泰地区积雪状况、雪崩发生情况、气候变化对积雪雪崩的影响进行规模性考察。本次科考团队由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云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十余名专家学者共同组成,聚焦积雪和雪崩研究、冰川研究、山地研究、气候变化研究、跨界国际河流研究等多项研究课题进行综合考察,为防范雪崩影响,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及财产安全,促进新疆冰雪资源运用提供科技支撑和指导建议。 

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伊犁州-阿勒泰地区积雪特性及灾害分布调查集体合影 

  雪比人高,新疆冰雪资源丰富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总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冰川储量2.13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的42.7%,有固体水库之称。区内共有河流3355条,其中年径流量超过10亿立方米的有18条。其中,北疆地区因其纬度高、湿度大,降雪丰富,使得新疆成为中国冰雪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地处世界滑雪黄金纬度的中国雪都新疆阿勒泰地区,滑雪历史已有万年之久。2005年,阿勒泰市汗德尕特蒙古族乡墩德布拉克发现了一幅古人滑雪狩猎的岩画,经鉴定,这幅岩画距今约一万二千年,是目前世界上已知关于滑雪的最早记载,阿勒泰也因此得名人类滑雪起源地的美称。 

  阿勒泰禾木地区是新疆积雪量最大的区域之一。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监测数据所示,以禾木为代表的阿勒泰北部地区2023-2024年冬季平均雪深高达2.56米,雪比人高的景观随处可见,家家户户屋檐上的积雪宛如奶油蛋糕一般,让人流连忘返,给游客带来别致的旅行体验。 

禾木村 中国仅存最大的图瓦人村落 

  据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分党组书记、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陈曦介绍,该地区每年积雪深度及积雪量在全国名列前茅,主要形成原因是:由于禾木地区位于西风带和溪流带迎风坡,水汽含量较大,大量水汽随迎风坡爬升后遇到高海拔冷空气,就会形成大规模降雪。其次,由于禾木地处中高纬度带,年平均气温较低,冬季漫长,最长可达8个月,使积雪容易累积。另外,由于整个阿尔泰山山区近年来发生气温回升等气候变化,冬季降雪增大,该地积雪量也显著增加,虽然对新疆发展冰雪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但也要警醒相关积雪灾害的发生。 

  科学防御雪崩灾害,发展新疆冰雪旅游 

  202416日至15日,新疆阿勒泰地区出现持续性强降雪天气,阿勒泰部分地区发生雪崩造成的交通阻断使当地居民与部分旅客滞留山间,不仅对生活及出行造成极大不便,更关乎每个人民的生命安全。 

  事实上,大量降雪造成的灾害不仅有雪崩,大规模的积雪也会引发当地牲畜死亡,造成人民的财产损失。而在气温回暖后,大量积雪还有造成大规模洪水的隐患。这也是本次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的主要调研重点:在最大的积雪带中分别划分出易发生泥石流、滑坡和洪水的区域,通过多轮调研及科学研究,提前做出预警,联络相关部门对一些重点地段和区域提前规划防护措施。 

[video:【环球网】聚焦冰雪资源 新疆启动“伊犁州-阿勒泰地区积雪特性及灾害分布调查”]
 

阿勒泰地区今冬超强降雪 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分党组书记陈曦团队测量雪崩堆积超3米高 

  在本次科学考察中,相关研究团队实地踩点了禾木雪崩地带、禾木(吉克普林)国际滑雪度假区等,与当地政府部门、雪场负责人交流探讨,观察测量易发生雪崩地带积雪厚度,提供预防雪崩的措施建议。 

吉克普林国际滑雪度假区易发生雪崩山体讲解

  如何科学防御雪崩灾害不仅关乎高山矿区安全、公路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还是新疆推动冰雪运动、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在第三次新疆综合科考期间,通过对伊犁州-阿勒泰地区积雪特性及灾害分布调查,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将在今后多维度运用高新技术,对雪崩进行长期监测,人工地将一些雪崩隐患区排除掉。 

中国科学院天山积雪雪崩研究站站长李兰海考察今冬天山积雪情况 

  中国科学院天山积雪雪崩研究站站长李兰海表示:我们一直保持与新疆各地交通部门合作,根据监测的雪崩灾害主要发生点,设计并组建一些防险、防灾措施,基本可以保障除特大雪崩灾害外的交通安全。此外,近年来冰雪经济点逐渐突起,我们期待通过研究助力建立起东北-内蒙-新疆冰雪经济带,壮大新疆冰雪经济、释放新疆冰雪消费活力,助推冰雪释放热效应